人工肺ECMO:别把我当救命神器
近日,在抗疫中名声大噪的“救命神器”ECMO又引起了网络热议。武汉中心医院两名受感染的医生生命一度垂危,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之后,终于成功脱离ECMO生存了下来。从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到两名医生脸部发黑,脸上布满了伤痕,这是为什么呢?
ECMO再创奇迹
随着武汉疫情的平复,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各地派往支援武汉的医疗团队也陆续撤离。在从武汉撤离之前,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团队特地去看望了武汉中心医院的两位受感染的医生,他们分别是武汉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易凡和泌尿外科副主任胡卫峰。
武汉中心医院是最早发现并上报疫情的医院,也是在这次战“疫”中损失最惨重的医院之一。全院共有299名医护人员被感染,5人殉职,感染比例和死亡人数都是武汉医院里最高的。易凡和胡卫峰也是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之一。1月份,两人在工作过程中相继感染,2月份,两人病情急转直下,进入了危急状态。
3月初,两人被转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交由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们救治。据中日友好医院呼吸重症主任詹庆元回忆,为了救治易凡,除了上了全套体外设备ECMO以外,还同时用上了三个肺、两个心脏和三个肾,这才为易凡博得了一线生机。
胡卫峰的情况更加凶险。3月5日,胡卫峰再次出现血流感染症状,上一次出现这个症状的时候,医院替他进行了ECMO拔管抗感染。这一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提出来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接受的方案——从病人身体里再找一根干净的血管,给ECMO换“导管”。幸好这个大胆的方案最后还是成功了。
十几天过去后,易凡和胡卫峰先后完成了ECMO撤机,目前还在恢复当中。很多人注意到,在新闻画面中,两名医生的脸部颜色发黑,脸上还布满了伤痕。这是因为新冠病毒不仅攻击人的肺部,肝脏等器官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损毁,导致无法正常代谢和储存铁质。当铁质流入血管,血液的铁含量就会增多,这样的血液供应面部皮肤后,就容易造成脸色发黑,还可能会出现皮肤皲裂、脱皮等症状。不过随着机体的恢复,肤色也会逐渐恢复至正常。
为了纪念,医院决定将这两台ECMO机分别命名为“凡号”和“峰号”。ECMO又一次创造了医学奇迹,这台被称作“救命神器”的机器到底有何神奇力量?
并非万能的ECMO
ECMO,全称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俗称“叶克膜”、“人工肺”,常用于对心肺衰竭患者的抢救。
它可以从患者的静脉系统中抽取非氧合血,经过氧合处理成氧合血之后,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它的设计逻辑听上去并不复杂,但是它的发明者约翰·吉尔却花费了超过20年时间,才用ECMO完成第一次人体手术。
吉尔出生于医学世家。有一次,他跟随导师为一名病人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尽管那个手术做得堪称完美,但是病人还是因为被凝结的血块堵塞血管,缺氧而死。病人因无法呼吸而痛苦扭曲的深情给了吉尔极大的冲击,他决定制造出一种可以帮助患者呼吸的机器。
吉尔的想法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因为人体肺部的结构非常复杂,如何才能控制血液流出的速度?如何保证血液在抽离人体后不会凝结?如何注入足够人体需要的氧气?吉尔需要解决的难题太多了。1935年,就在吉尔萌生制作人工肺想法的5年后,他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实验。1953年,他成功用ECMO完成了一次人体手术。
ECMO的发明给了无数患者生的希望。
ECMO的基本由血管内插管、连接管、动力泵(人工心脏)、氧合器(人工肺)、供氧管、监测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氧合器和动力泵,分别起到了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动力泵会模拟心脏的功能,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氧合器则由数千捆直径是由0.01mm的中空气体交换膜构成。中空的部分充满了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外部流动着血液。当血液经过时,内外的气压差将会使之发生气体交换。经过氧合的血液经过管道,会回流至人体。
由于ECMO可以绕过心脏和肺部完成血液循环,所以当病人发生心肺衰竭时,ECMO就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目前的ECMO技术已经可以帮助病人维持数天至数周的生命,甚至还出现过使用ECMO超过100天成功存活的报道,这给了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足够的时间去恢复。因为血液不流经心脏和肺,所以医生在进行手术时,发生大出血的概率也会降低。
不过,ECMO的使用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为了避免出现血液凝结,所以在使用ECMO的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的抗凝药物,这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进行体外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受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加大;另外,还可能会引发多种气管功能受损,比如血液灌注时,低血压、肾血流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等都可能损害肾功能。
ECMO虽然是人类在医学上又一次突破极限的证明,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真的已经具备战胜死神的能力了。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弊端,ECMO的风险等级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所以ECMO不是“救命神器”。而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心,才能有动力不断地去创造下一个医学奇迹。